美媒《国家利益》在10月8日刊文,披露了福特级航母近期的部署与一系列敏感话题。文章先说到,美军在中东的大规模集结正在进行:大量 KC-135 等加油机离开美国本土,经欧洲飞往卡塔尔的乌代德基地,配合在中东和周边地区的战斗机集结——种种迹象都让外界担忧,美以可能正准备对伊朗实施新一轮打击。紧接着,报道又把焦点放到了一件令军迷们意外的技术问题上:福特号似乎无法正常弹射并回收F-35C,这一点此前只是业界猜测,如今被公开承认了。
报道的背景与部署情况能这样理解:在完成北海参与北约“海王星打击”演练后,CVN-78“福特”号迅速被调往地中海。与此同时,美军向中东及其周边调运了大量后勤与作战力量——报道提到几十架空中加油机、以及部署在约旦、卡塔尔等地的第五代与第四代战机等,媒体据此推测,美以联手对伊朗采取行动的可能性不低。文章还援引了一些舆论与历史事件的论断,指出自今年早些时候以色列与伊朗冲突、停火和后续制裁机制启动以来,地区局势长期处在紧张状态,这一些因素都为新一轮军事行动的担忧提供了背景。
但这篇报道最吸引注意的是对“福特能否支持F?35C”的讨论。文章承认,福特号目前不能弹射并回收F?35C,舰上主力现阶段还是F/A?18E/F“超级大黄蜂”,以及伴随的EA?18G电子战机和E?2D预警机。报道给出的原因是:当福特号下水并定型时,F?35C 还在研制,舰体和部分系统并未完全为F?35C量身定制;要做到完全兼容有必要进行大规模改装,因而海军决定把对F?35C的完整支持放在同级的另一艘航母(如 CVN?79)上。
对于这一点,文章与评论者都提出了疑问和不同观点。一方面,改装确实涉及喷气尾焰挡板、舰上数据链、航油与维护系统、机库与升降设备、以及指挥与任务规划系统等多个子系统的适配,工程量大且复杂;另一方面,批评者指出,美军过去已经对老旧航母进行了升级以适配F?35C,因此“只是因为下水早就不能改装”的理由并不完全令人信服。这就把讨论引向了福特号所采用的几项新技术——尤其是电磁弹射(EMALS)和电磁拦阻(AAG)系统。
文章回顾了两套系统的工作原理:电磁弹射器用中频电源驱动线性电机产生推力,将飞机从甲板弹射起飞;电磁拦阻器则通过电磁与液压的方式把着舰飞机的动能吸收并可回收部分能量。福特级本想通过这一些新系统提升作战效率与可靠性,但在测试和早期运行中暴露出的一些问题也被提了出来——比如电源与能量分配在高载荷下也许会出现温升与保护停机、控制精度与能量吸收的稳定性曾一度不达标、以及电磁环境对飞机敏感电子设备的潜在干扰等。报道称,这样一些问题在早期测试时曾导致F?35C在弹射或着舰瞬间出现电子系统异常,因此影响了兼容性评估。
综合来看,报道给出的两个根本原因是:一是弹射/储能与电力分配在高强度工作下尚未稳定到能可靠支持满载的F?35C;二是在早期测试中,电磁环境确实对第5代飞机的航电和数据链产生过干扰。这两点合起来,导致福特号在实际作战部署中暂时以F/A?18E/F等现有机型为主,而没有把F?35C作为马上可用的主力舰载机。
报道还提到,这一现实在社会化媒体和军事评论圈里激起了广泛讨论与比较:有人把福特号的短板与其他几个国家的新型航母对比,认为在某些方面差距明显;也有人强调,新系统本身带来的长期潜能不可忽视,只要时间与工程来完善。目前的结论是:福特号确实在早期表现出兼容F?35C的困难,但这些困难来自复杂的技术整合与新系统调试问题,而不是单一、简单的原因能完全解释。
总体上,这篇报道把两件事结合在一起:一种原因是美以在中东的兵力与后勤调动,引发对可能军事行动的担忧;另一方面是福特级航母在现代化技术集成上遇到的实际问题。两者叠加,使得外界对美国海军在特定任务中可用兵力与作战能力产生更多疑问与关注。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