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课目的: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准确把握“两山”理念的形成脉络、内涵要义,持之以恒践行“两山”理念,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书写美丽中国建设新答卷。
	
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考察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天荒坪镇余村村,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两山”理念)。20年来,“两山”理念由地方探索上升为国家战略,从理念倡导发展为制度设计和治理路径,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成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支撑。“两山”理念不仅是习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理念,也是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行动指南。当前,面对高质量发展对绿色转型提出的更高要求,深入研究“两山”理念的形成脉络、内涵要义与实践路径,对于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协同共进,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两山”理念与“天人合一”思想深度契合,汲取了“天人合一”思想中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核心理念。新征程上,“两山”理念赋予了传统生态智慧新的时代内涵,使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紧密相连,为解决生态环境约束下的现代化发展路径问题提供了中国方案与中国智慧。
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为核心构成要素,强调人类通过改造自然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能力。但在长期的工业化进程中,这一理论容易被狭义地理解为提高物质产出的能力,而忽视了生态环境作为生产资料与生产条件的基础性作用。“两山”理念在继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对传统生产力结构进行重新审视,将生态环境从外部条件提升为生产力系统中的内在变量,推动生产力范式实现从“以物质积累为中心”走向“以生态协同为导向”的历史跨越。
习强调:“实践证明,经济发展不能以破坏生态为代价,生态本身就是经济,保护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这一重要表述不仅突破了以往生产力仅仅局限于物质生产的认知,还通过对生态价值的经济量化与制度化管理,推动了新时代生产力结构的深刻变革。具体而言,生态系统兼具生态资源供给能力与生产能力,是其价值功能的综合体现。优质的生态系统不仅能够提高人类劳动的边际效益,而且能够直接构成新的生产要素,如绿色能源、生态产品、生态服务等。而“两山”理念颠覆了“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径依赖,建立起“以保护促发展、以发展促保护”的闭环逻辑。
“两山”理念在推动生态环境与新质生产力协同发展方面也提供了现实路径。当前,中国正处于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阶段,发展以科技驱动、绿色导向、数字赋能等要素为标志的新质生产力成为趋势。在这一背景下,“两山”理念提供了方法论指导。它要求在科技创新中强化生态导向,在绿色转型中融入生态价值观,将生态因素嵌入生产体系全过程,实现理念与实践的系统性重构。这种理念创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内涵,也为完善全球生态治理提供了中国方案。
〔作者分别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战略哲学教研室副主任、教授,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哲学部硕士研究生;更多党课见《党课参考》〕
上一篇:南通环球转向器取得自动调节行程的转向油缸专利增加油缸使用寿命
下一篇:北京重点工程金秋加速冲刺




